围绕人才培养质量 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平
一、规模扩大,成绩可喜
1.获准成立研究生院。
2011年9月我校获批成立研究生院,标志着我校研究生教育迈上了新的台阶、开启了新的历史征程。
2.学科专业布局更加合理,学位点建设成效明显。
十二五期间,我校新增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目录外新增1个自主设置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新增1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城市规划硕士),新增1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材料工程)。截至目前,我校共有1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目录内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3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目录内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分别有12个自主设置专业;有工商管理硕士(含EMBA)、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硕士(含15个领域)、法律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社会工作硕士、金融硕士、国际商务硕士、教育硕士、艺术硕士、翻译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文物与博物馆硕士、中药学硕士、旅游管理硕士、城市规划硕士等16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学科涵盖除农学、军事学以外的11大门类。较之“十一五”末(2010年我校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增长90%、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增长95%、专业学位授权点增长7%。已经形成了较为齐全的学科门类及比较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为研究生教育的持续良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校“十一五”期间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情况一览表
序号 |
学科
代码 |
学科名称 |
序号 |
学科代码 |
学科名称 |
1 |
0201 |
★理论经济学 |
11 |
0305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2 |
0601 |
★历史学 |
12 |
0501 |
中国语言文学 |
3 |
0702 |
★物理学 |
13 |
0503 |
新闻传播学 |
4 |
0703 |
★化学 |
14 |
0701 |
数学 |
5 |
0709 |
★地质学 |
15 |
0705 |
地理学 |
6 |
0710 |
★生物学 |
16 |
0810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7 |
0712 |
★科学技术史 |
17 |
0812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8 |
0817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18 |
1201,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9 |
0818 |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
19 |
1202 |
工商管理 |
10 |
1008 |
★中药学 |
20 |
1204 |
公共管理 |
备注:带★者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我校“十二五”期间新增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情况一览表
序号 |
学科
代码 |
学科名称 |
序号 |
学科代码 |
学科名称 |
1 |
0202 |
★应用经济学 |
12 |
0301 |
法学 |
2 |
0501 |
★中国语言文学 |
13 |
0302 |
政治学 |
3 |
0601 |
★考古学 |
14 |
0303 |
社会学 |
4 |
0602 |
★中国史 |
15 |
0502 |
外国语言文学 |
5 |
0603 |
★世界史 |
16 |
0803 |
光学工程 |
6 |
0701 |
★数学 |
17 |
0809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7 |
0713 |
★生态学 |
18 |
0830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8 |
0714 |
★统计学 |
19 |
0833 |
城乡规划学 |
9 |
0812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20 |
1205 |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
10 |
0835 |
★软件工程 |
21 |
1301 |
艺术学理论 |
11 |
0101 |
哲学 |
22 |
1303 |
戏剧与影视学 |
|
|
|
23 |
1304 |
美术学 |
工程硕士招生领域(15个)
领域代码 |
工程领域名称 |
领域代码 |
工程领域名称 |
085216 |
化学工程 |
085235 |
制药工程 |
085217 |
地质工程 |
085209 |
集成电路工程 |
085238 |
生物工程 |
085237 |
工业设计工程 |
085219 |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
085213 |
建筑与土木工程 |
085212 |
软件工程 |
085239 |
项目管理 |
085208 |
电子与通信工程 |
085240 |
物流工程 |
085211 |
计算机技术 |
085204 |
材料工程 |
085229 |
环境工程 |
|
|
在2012年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中,我校共有29个一级学科参加了评估。本次评估中,科研院所进行单独排名。从评估结果来看,我校有6个学科进入前10,其中考古学在35家参评高校中排在并列第3位,地质学在16家参评高校中排在第4位,科学技术史在10家参评高校中排在并列第4位,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在20家参评高校中排在并列第8位,世界史在48家参评高校中排在并列第9位,理论经济学在55家参评高校中排在并列第10位。从得分百分位次来看,考古学、地质学、理论经济学、世界史、软件工程、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物理学、中国史等9个一级学科得分位次进入前30%。
3.研究生招生规模稳步扩大,学位授予人数持续增加。
2011—2014年,我校共招收博士研究生942人、硕士研究生8930人(其中学术型4255人、专硕3693人、在职单证硕士982人),截止到2014年12月,我校各类在校研究生7794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060人、硕士研究生6734人(全日制硕士5994人〈学术型3149人,专业学位型2845人〉,在职单证硕士740人),较之“十一五”末在校生数6682人(2010年各类在校研究生:博士743人、全日制硕士4884人〈学术型3701人,专业学位型1183人〉,在职单证硕士1055人)增长17%(其中博士研究生增长43%、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增长19%)。
2010—2014年我校研究生教育规模发展情况统计表
单位:人
年度 |
在校研究生情况 |
研究生招生情况 |
在校研究生数 |
年增长率
(%) |
招生
总数 |
年增长率
(%) |
招收硕士生数 |
年增长率
(%) |
招收博士生数 |
年增长率
(%) |
总数 |
学硕 |
专硕 |
单证 |
2010 |
6682 |
- |
2424 |
- |
2211 |
1174 |
673 |
364 |
- |
213 |
- |
2011 |
6884 |
3.0% |
2323 |
(-4.2%) |
2098 |
1085 |
781 |
232 |
(-5.0%) |
225 |
5.6% |
2012 |
7011 |
1.8% |
2431 |
4.6% |
2193 |
1067 |
902 |
224 |
4.5% |
238 |
5.8% |
2013 |
7307 |
4.2% |
2547 |
4.8% |
2308 |
1053 |
973 |
282 |
5.2% |
239 |
0.4% |
2014 |
7794 |
6.7% |
2571 |
1.0% |
2331 |
1050 |
1037 |
244 |
1.0% |
240 |
0.4% |
“十二五”期间四年共授予博士学位609人、硕士学位8059人。较之“十一五”期间学位授予人数(2006-2010年共授予博士学位682人、硕士学位7596人)增长4.7%。截至到2014年12月,34年来累计招收各类研究生27600余人,授予博士、硕士学位20669人。
我校“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授予博士、硕士学位人数统计表
类别
年份 |
科学学位 |
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 |
合计 |
博士研究生 |
硕士研究生 |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人数 |
十一五期间 |
682 |
5557 |
146 |
1893 |
8278 |
2011年 |
143 |
1320 |
16 |
624 |
2103 |
2012年 |
148 |
1235 |
13 |
993 |
2389 |
2013年 |
177 |
1076 |
17 |
847 |
2117 |
2014年 |
141 |
1007 |
26 |
886 |
2060 |
2011-2014 |
609 |
4638 |
72 |
3350 |
8669 |
1981-2014 |
1669 |
13131 |
720 |
5149 |
20669 |
(以上统计数据截止2014年12月31日)
4.导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导师指导能力不断提升。
已经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学术水平高、爱岗敬业的研究生导师队伍。目前共有研究生导师944人(其中博导393人,50岁以下博导151人,占比38%),较之“十一五”末导师数量(2010年研究生导师636人﹤其中博导201人﹥)增长48%。博士生导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80%以上,硕士生导师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达90%以上。研究生导师队伍迅速成长壮大,一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已成为导师队伍的主体。
5.研究生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学校始终坚持“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创新是研究生教育的灵魂”的理念,将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相结合,不断探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方法和措施。经过4年的发展,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产生了一批标志性成果。
①十二五期间,共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提名论文2篇。截止到2013年底,我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数量(6篇优秀5篇提名)在全国高等院校中并列第39位,全国地方综合性大学位居第1位。2011-2014年共获得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20篇,获省优博总数在陕西省名列前茅,学科分布呈多元化的趋势。
研究生在高水平出版社(科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出版博士专著3部、教材3部(科学出版社出版博士专著3部《秦岭造山带晚三叠世花岗岩类成因机制及深部动力学》、《猪苓的化学成分及其应用》、《电化学传感器构置及其应用》;出版教材3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西北大学出版社])。
2011-2014年我校国家级、省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入选情况统计
年份 |
论文题目 |
作者 |
导师 |
学科类别 |
入选情况 |
2012 |
秦岭造山带晚三叠世花岗岩类成因机制及深部动力学背景 |
秦江锋 |
赖绍聪 |
地质学 |
国优 |
2012 |
中药猪苓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学研究 |
赵英永 |
林瑞超 |
中药学 |
国优提名 |
2013 |
陕西宁强埃迪卡拉纪晚期高家山生物群中的Conotubushemiannulatus及Gaojiashaniacyclus:化石埋藏学与古生 |
蔡耀平 |
华 洪 |
地质学 |
国优提名 |
2011 |
魏晋南北朝民间信仰研究 |
储晓军 |
张 弘 |
中国语言文学 |
省优 |
2011 |
新型传感界面的电化学行为及其应用研究 |
盛庆林 |
郑建斌 |
化学 |
省优 |
2011 |
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扩散研究 |
刘笑明 |
李同升 |
地理学 |
省优 |
2011 |
秦岭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的繁殖策略、社会组织与个体扩散迁移机制的研究 |
齐晓光 |
李保国 |
地质学 |
省优 |
2011 |
秦岭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繁殖竞争与肢体偏好的研究 |
赵大鹏 |
李保国 |
生物学 |
省优 |
2012 |
中国式分权、政府竞争与经济绩效 |
王守坤 |
王忠民 |
理论经济学 |
省优 |
2012 |
经济增长质量:一种理论解释及中国的实证分析 |
钞小静 |
任保平 |
理论经济学 |
省优 |
2012 |
秦人食谱研究 |
凌雪 |
赵丛苍 |
考古学 |
省优 |
2012 |
华北克拉通南缘早前寒武纪地壳的形成和演化-太华、登封杂岩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组成 |
第五春荣 |
孙勇 |
地质学 |
省优 |
2013 |
北宋"文字禅"研究 |
赵娜 |
张岂之 |
历史学 |
省优 |
2013 |
数论中的几个经典和式的算术性质研究 |
刘燕妮 |
张文鹏 |
数学 |
省优 |
2013 |
碳纳米管多维多尺度杂化结构的可控制备和形成机理研究 |
李渭龙 |
任兆玉 |
物理学 |
省优 |
2013 |
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响古箐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bieti 活动时间分配、夜宿行为和食性研究 |
黎大勇 |
李保国 |
生物学 |
省优 |
2014 |
唐代河东裴氏与文学 |
邰三亲 |
李浩 |
中国语言文学 |
省优 |
2014 |
北朝隋唐入华粟特人墓葬图像的文化与审美研究 |
孙武军 |
葛承雍 |
历史学 |
省优 |
2014 |
金属化合物-碳类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的研究 |
王刚 |
王惠 |
化学 |
省优 |
2014 |
糖类物质的荧光标记新方法的建立及其显微荧光分析应用 |
张英 |
黄琳娟 |
生物学 |
省优 |
②高水平学术成果:自“十一五”、“十二五”以来,通过研究生创新教育项目的持续实施,我校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明显增强,研究生创新教育成效日趋显著、成果日渐丰硕。研究生在我校的科研创新中日益发挥着后备军和生力军的作用,对我校的科研贡献越来越大。
从2006-2013年我校被SCIE收录的论文统计数据看,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发表的SCIE论文数量逐年递增(见下表)。
年份 |
研究生作为第一作者被SCIE收录的论文数 |
我校被SCIE收录的论文数 |
研究生所占比例 |
2006 |
112 |
213 |
52.60% |
2007 |
139 |
244 |
57.00% |
2008 |
180 |
311 |
57.90% |
2009 |
193 |
294 |
65.00% |
2010 |
179 |
307 |
58.30% |
2011 |
230 |
382 |
60.20% |
2012 |
270 |
439 |
61.50% |
2013 |
357 |
545 |
65.50% |
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我校在读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发表的SCIE论文已经占到全校SCIE论文总数的65.50%,研究生参与的SCIE论文占到全校SCIE论文总数的90%以上。
在数量增长的同时,我校研究生不断在国际顶级期刊和权威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如:
化工学院王亚硕士在国际顶级刊物《Nature》的新子刊《Scientific Reports》发表SCI一区论文1篇。
化材学院陈明博士在国际化学领域顶尖期刊《美国化学会志》和《德国应用化学》各发表SCI一区论文1篇,影响因子分别为10.68和13.74。南江硕士在《美国化学会志》发表SCI一区论文1篇,影响因子为10.677。
信息学院王举博士在影响因子6.5的《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发表SCI一区文章1篇。赵康、陈少峰两名硕士的两篇论文分别在计算机网络国际顶级会议Mobicom2014 、Sigcomm2014被poster录用(这两类会议中国大陆学生2014年正文被录用情况为:4/36、2/45; poster被录用情况为:5/47,7/49)。
地质学系博士康磊在地质学报(英文版)发表SCI论文1篇,获陕西省创新成果展一等奖。
此外,还涌现出一批科研产出量多质量高的研究生。如:数学学院王婷婷博士在《SCIENCE CHINA Mathematics (Series A)》等期刊参与发表论文26篇,其中SCI论文19篇,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0篇;生命学院赵英永博士在《Analytica ChimicaActa》等期刊发表 SCI论文10篇,毕业留校一年后又发表SCI论文5篇。化工学院李贤博士2012-2014年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等本领域顶级期刊发表SCI论文8篇,其中1区3篇。 物理所林彦明博士在《J. Mater. Chem. A》等刊物发表SCI论文7篇,其中1区4篇,2区3篇。经济管理学院王颂吉博士在《中国软科学》《中国工业经济》等期刊参与发表论文30篇,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8篇,其中3篇权威,5篇核心。
③2010年研究生辛兴撰写的长篇小说《四月》在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2011年研究生关兵拍摄的纪录片《墨脱情》在韩国釜山第三届中韩大学生电影节上获得最高奖—金奖;2012年,研究生郑欣编剧的校园话剧《上海夫人》入围国际易卜生大学生戏剧节决赛。
④研究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及陕西省研究生创新成果展等屡获佳绩。
◆2011至2014年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连续四年获得一等奖(共4项),获二等奖共10项、三等奖共22项;
◆2011年第八届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2012年第九届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获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2013年第十届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获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2014年第十一届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
◆2014年参加第九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团体二等奖1项,个人三等奖1项,商业计划书奖1项。
◆在2014年陕西省首届研究生创新成果展暨创新成果洽谈会上,我校共有38项作品参展参评,其中理科类18项、文科类15项、工科类5项,参展作品总数居全省高校之首。作品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10项、二等奖15项以及优秀奖12项,获奖总数在全省高校中名列第二。其中,由关正辉教授指导,陈明、高莎同学完成的科研项目《钯催化芳胺的羰基化合成含氮杂环》荣获本次成果展最高奖项“有色天宏杯奖”,获得组委会颁发3万元奖金。
6.研究生联合培养及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我校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考古学、生物学、生态学、地理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分别与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陕西考古研究院、陕西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及榆林学院所建立的5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站获批成为陕西省首批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2014年,我省共有18所高校在33 个合作单位建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站获批成为省级示范工作站,我校获批数量与西安交通大学并列位居陕西省第一。
序号 |
设站单位名称 |
进站高校学科名称 |
1 |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 |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
2 |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
考古学 |
3 |
陕西省动物研究所 |
生物学、生态学 |
4 |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
水土保持研究所 |
地理学 |
5 |
榆林学院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7.研究生院获评进入2014中国大学研究生院排行榜第39名。
根据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最新发布的《2014中国大学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我校研究生院位列2014中国大学研究生院排行榜500强第39名,获评2014中国四星级大学研究生院,跻身中国高水平大学研究生院队列。同时,依据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2014中国各地区大学研究生教育排行榜,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和我校名列2014陕西省大学研究生教育排行榜前3强。
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最新发布的2014中国大学研究生院排行榜100强(节选)
名次 |
学校名称 |
类型 |
所在地区 |
2014办学等级和层次 |
地区 |
排名 |
星级排名 |
办学层次 |
1 |
北京大学 |
综合 |
北京 |
1 |
6星级 |
中国顶尖研究生院 |
2 |
清华大学 |
理工 |
北京 |
2 |
6星级 |
中国顶尖研究生院 |
16 |
西安交通大学 |
综合 |
陕西 |
1 |
5星级 |
中国一流研究生院 |
26 |
西北工业大学 |
理工 |
陕西 |
2 |
4星级 |
中国高水平研究生院 |
39 |
西北大学 |
综合 |
陕西 |
3 |
4星级 |
中国高水平研究生院 |
41 |
长安大学 |
理工 |
陕西 |
4 |
4星级 |
中国高水平研究生院 |
53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农林 |
陕西 |
5 |
4星级 |
中国高水平研究生院 |
64 |
陕西师范大学 |
师范 |
陕西 |
6 |
3星级 |
中国知名研究生院 |
67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理工 |
陕西 |
7 |
4星级 |
中国高水平研究生院 |
二、适应新形势,不断加强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做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根本性工作。“十二五”期间,为贯彻落实《西北大学“十二五”暨中长期事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的目标任务,推动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长效保障机制和内在激励机制,学校先后制定、修订了《西北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办法(西大研【2011】21号)》、《西北大学“十二五”“211”工程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管理规定(西大研【2012】11号)》、《中共西北大学委员会 西北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党发[2012]23号)》、《西北大学研究生培养规定》、《西北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西北大学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博士学位实施细则》、《西北大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导师上岗资格审核管理办法》(西大研【2014】6号)、《西北大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上岗资格审核管理办法》(西大研【2014】7号)、《西北大学研究生奖助体系实施方案、西北大学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及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西大研【2014】26号)》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主要从研究生招生改革、培养机制改革、博硕士培养方案修订、建立高标准新课程体系、完善研究生创新教育项目的实施、积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严把学位授予质量、建立研究生教育绩效津贴制度、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加强学风和教风建设等十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和实践,使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规章制度更加健全,管理更加规范,进一步完善了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三、政策调整, 挑战严峻.
1.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改革。
从2013年以来,国家三部委(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连续出台《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财教【2013】19号)、《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13]219号)、《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13]220号)、《普通高等学校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办法》(教财[2014]1号)等5个文件,明确从2014级研究生开始全面收费,同时增加国家财政拨款力度并实行经费绩效管理,即211工程实行绩效评估、学科排名实行奖励性补助、研究生教育实行绩效拨款,加强研究生教育质量与财政拨款的有效衔接,发挥绩效评价的导向作用,推动高校发布本单位《研究生教育发展与绩效年度报告》。因此,随着国家扩大办学自主权政策的落实和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的多元化,地方政府统筹研究生教育的权力和责任的不断加大。西北大学作为一所身处教育大省和经济欠发达省份的地方综合大学,较之部委属高校和经济发达地区高校在研究生教育统筹能力方面存在先天不足和差距(比如地方财政拨款、国家助学金和学业奖学金等)。在“十二五”期末及“十三五”期间,如何持续提高质量、统筹争取各种资金、整合资源拓宽研究生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加大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投入?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资助标准和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全新的奖助体系以吸引更多更好的优质生源等等均是我们要面对的新的严峻挑战。
2.招生选拔制度改革。
从国家层面主要进行了5各方面的政策调整:①建立博士生招生计划分类指导和动态调节机制;②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分类考试;③加强和改进招生计划管理,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计划实行统一管理。在职攻读硕士学位逐步纳入国家统一考试。 ④博士研究生招生选拔试行“申请--审核制”,更加强调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专业学术潜质。⑤调整了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办法。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的通知》(教学厅〔2014〕5号)文件精神,从2015年起,推荐免试研究生政策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对于推动招生单位(或推荐高校)科学规范选拔、择优录取,保障考生自主报考权利,维护公平竞争环境,促进招生单位提高招生质量和办学水平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另一方面,给我们又带来生源竞争压力,就是我们比较好的一些生源可能大多要流向部委属高校。在新的形势下,如何积极应对、采取多种措施争取到更多的优秀生源报考我校或接收到相对更好的一些推免生是我们面临的一项新的课题。
下表为我校2010年-2015年度硕士招生中985、211院校生源及接收推免生情况统计:
2010—2015年度硕士招生中985、211院校生源及接收推免生情况统计 |
年度 |
招生数 |
总数 |
985、211院校生源 |
比例 |
接收推免生比例 |
2010 |
1847 |
658 |
35.6 |
11.5%(213) |
2011 |
1866 |
694 |
37.1 |
12.4%(232) |
2012 |
1969 |
693 |
35.1 |
14.2%(279) |
2013 |
2026 |
784 |
38.6 |
15.7%(318) |
2014 |
2087 |
735 |
35.2 |
14.3%(298) |
2015 |
- |
- |
- |
-(212) |
3.培养模式改革——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分类培养、分别制定学位授予标准。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2014年制定出台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各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按专业学位类别(或领域)也将陆续制订出台《博士、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教育部、人社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3号)提出,为确保培养质量,必须创新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长期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培养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力的教学科研人才。但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去向已更多地从教学、科研岗位转向实际工作部门。从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来看,硕士研究生教育基本是以面向实际应用为主,教学科研人才更多是来源于博士研究生。因此,为促进研究生教育的更好发展,必须重新审视和定位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硕士研究生的类型结构,逐渐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实现研究生教育在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等方面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我校作为综合性大学,基础学科较多,应用型学科相对较少,在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方面存在先天不足。在经过近几年的跨越式发展后,目前全日制专硕在校生已经占到全校硕士研究生总量的47.5%。在国家大力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背景下,如何合理定位、探索和创新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实践要求和学位论文标准等),如何加强专业硕士导师队伍建设、完善资助办法、强化过程管理、加强联合培养、拓宽就业渠道,不断推进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规范化发展,促进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也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改革探索。
4.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有关新政出台带来的考验。
201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连续出台了《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学位[2014]3号)、《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办法》(学位[2014]4号)、《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学位[2014]5号)三个文件,旨在构建以学位授予单位质量保证为基础,教育行政部门监管为引导,学术组织、行业部门和社会机构积极参与的内部质量保证和外部质量监督体系。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要明确学位授予单位第一主体的职责,增强质量自律,培育质量文化。外部质量监督体系要加强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支撑与宏观监管,以质量为主导统筹资源配置,发挥学术组织、行业部门和社会机构的质量监督作用。
通过学位授权点的合格评估工作,旨在保证学位授权点基本水平和研究生教育基本质量;推动培养单位建立常态化自我评估制度(自评结果向社会公开);建立学科动态调整机制,推动存量调整,主动服务需求;打破学科授权点终身制,建立强制退出机制(5年内不得申请) ;从而达到稳定规模、优化结构的目的。
通过博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工作(每年进行一次,抽检范围为上一学年度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论文,博士学位论文的抽检比例为10%左右,硕士学位论文的抽检比例为5%左右。),将抽检专家评议意见以适当方式公开;对连续2年均有“存在问题学位论文”,且比例较高或篇数较多的学位授予单位,进行质量约谈;在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中,将学位论文抽检结果作为重要指标,对“存在问题学位论文”比例较高或篇数较多的学位授权点,依据有关程序,责令限期整改,经整改仍无法达到要求者,视为不能保证所授学位的学术水平,将撤销学位授权;学位授予单位应将学位论文抽检专家评议意见,作为本单位导师招生资格确定、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
因此,根据国家以上政策,在“十三五”期间,我校部分学位授权点将可能面临限期整改甚至被撤销的严峻考验。
四、质量为主,创新工作
根据2014年11月5日召开的“首次以质量为主题”的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有关精神,国家将进一步深化研究生教育质量改革,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主要包括8各方面:树立科学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观;加快形成个性化、更加灵活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大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改变单一以科研为评价的导师机制;建立健全培养单位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定期开展自我诊断式评估;强化外部质量评估与监督,建立与教育质量有效衔接的绩效拨款体系;推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推动高水平师资来源的国际化,支持与高水平大学开展联合学位;强化国家地方管理部门的监管职能,健全学会争议解决机制;提高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的建设水平。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应当坚持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着眼提升创新与实践能力改革培养模式,把握好规模与质量、借鉴与弘扬的关系,创新性地开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努力开创我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
1.充分发挥导师作用,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结合学校教师考核工作,修订完善导师考核办法;积极搭建导师学术交流平台,加强导师培训工作力度。不断改革完善导师选聘上岗方式,严格遴选,动态管理,强化培训,严格考核,明确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真正起建立起导师能上能下的动态调节机制,努力建设一支造诣精湛、德学双馨的研究生导师队伍。
2.改革创新招生选拔制度,实施研究生生源提升工程。
进行博士研究生招生申请考核制试点工作,加大直博、硕博连读的选拔力度;改革推荐免试生的接收办法;进一步加大招生宣传;继续鼓励资助各培养单位举办暑期学校,实行“储才”计划,努力吸引更多的优秀生源报考我校。
3.积极进行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
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扩张、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对研究生培养规格的要求以及研究生个人发展需求的改变,需要我们主动改变传统的培养模式、专业结构和导师指导模式,更新培养理念,树立多样化的、科学的人才观和质量观,积极探索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分类培养目标体系。
在结合我校目前4个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加强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通过产学研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进一步推动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和创新素养的提高。继续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基地建设、案例库建设和教材建设;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对具备条件的专业学位类别或培养单位,积极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和实践考核与特定职业人才评价标准有机衔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内容与特定职业人才工作实际有效衔接,推进专业学位授予与获得相应职业资格有效衔接。
4.完善制度规范,健全质量保障和监督体系。
2013年国家全面启动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以来,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以投入机制、招生选拔制度、人才培养模式、评价监督机制为主要改革内容,以分类推进培养模式改革,统筹构建质量保障体系为基本着力点,陆续出台了系列改革政策(13个文件)。因此,在“十二五”期末及“十三五”期间,我校应着力加强制度创新和制度建设,切实做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相关规章制度的废、改、立和信息公开工作,积极构建内部质量保障和外部质量监督体系。
5.以评促建,开展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工作。
从2015年起开展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工作 ,按照边评边改、边评边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建 的工作思路,采取逐步推进、有的放矢 的方式,对学校现有的学位授权点建设成效进行认真的梳理和总结。以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定期评估和专项评估)工作为抓手,扎实做好学位授权点的动态调整以及新一轮学科评估的准备工作。
6. 开展校级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
在校级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的基础之上,力争 “十三五”期间在省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数量上取得新的突破。
7. 构建学术交流平台、营造学术交流氛围、提升国际化水平。
研究生的学术交流活动是提高研究生创新和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开拓学生学术视野,促进学生了解学术前沿,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十二五”我校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成效来看,在2015及“十三五”期间,应继续做好“研究生学术月”、“研究生科学大讲堂”、“导师讲坛”等活动,积极打造研究生校园学术交流活动品牌。进一步资助做好研究生“雅思托福培训”、国内外访学、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等工作。
8. 完善奖助体系,探索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改革新途径。
研究生院 研究生工作部
201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