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工会
首页工会概况教代会政策法规规则制度工会文件社团协会活动剪影群众来信
校务公开
  校务公开 您现在所在位置: 首页 > 校务公开 > 正文
校务公开2012年双代会上科研处校务公开汇
作者:    编辑:    时间:[2013-06-08]
                                             科研处校务公开汇报
                                   ——2012年双代会上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
  首先感谢大会给我机会向大家汇报一年来学校科研工作的进展情况,并就未来如何面对科研工作中的新机遇、新挑战和大家进行交流探讨。
    一.2012年我校科研工作概况
  在今年年初学校召开的第九届四次教代会闭幕式上,学校党委用了五个“抓落实”对今年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充分表明了学校领导班子真抓实干,踏实做事的一种决心。如何把科研工作抓实抓好?按照学校的要求,依据国家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学校学科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工作部署以及学校科研工作实际,我们认真调查,统筹规划,确定了“围绕一个目标,强化三个理念,着力六项工作”的科研工作方针,为推动今年科研工作再上新的台阶奠定基础。
  “围绕一个目标”就是增强科研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科研水平和科研质量;“
  定基础班子强化三个理念”一是要顶天,我校的发展定位是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所以我们的科学研究工作就是要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开展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研究,做出一流的科研成果。
  二.是要立地,作为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为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服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所谓立地就是要围绕地方经济和社会重大需求开展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直接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增强为区域经济社会服务的贡献力和影响力。
  三是要树人,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历来是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的,科学研究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所以,树人就是通过科研工作培育和培养出拔尖创新的人才队伍,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高等教育。
  根据以上“目标”和“理念”,今年科研处着力落实好以下六项重点工作。
  一是全力做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工作
  基础研究是建设一流研究型大学的重要基石,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学校的基础研究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研究型大学源头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根基,是保持学校科研水平和学术地位的重要支撑。多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赢得广大科研人员和科研单位的一致认可,已经成为衡量高校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推动我校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发展,促进基础学科建设,发现、培养优秀科技人才等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学校都十分重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请和管理工作,本年度,通过积极动员和组织,在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取得了令人振奋的好成绩,基金申报数首次突破300项,截至目前共获批108项,立项数首次历史性的突破了100项,立项总经费达到6933万元。与2011年相比,本年度立项总数增长39%,立项经费创历史新高。达到并超出了本年度的预定目标,而且我校的平均资助率达到30.2%,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国家基金委相关领导对此予以充分的肯定和认可。
  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地质系的董云鹏教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成为我校第四个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地质系刘建妮教授和化材学院栾新军教授获得首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这些项目的获得将对我校学科未来的发展和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是重点做好国家科技计划重大项目申请工作
  今年,我们紧紧盯住国家重大的科技计划,在上一年度工作的基础上经过仔细谋划,在地质、生物、数理、化学和信息领域,共获得国家科技计划12项,获批经费总计9250万元。其中“973”青年计划项目1项,获批经费500万元;“973”课题4项,获批经费1725万元;“863”课题4项,获批经费2887.68万元;“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项目1项,获批经费4135.85万元。
  通过这些具体项目实施,真正提升了我校高水平科学研究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的贡献力和影响力。
  三.是积极做好科研团队和基地建设工作
  经过激烈的竞争,我校张宏福教授牵头的“陆内构造及其动力学” 教育部创新团队正式获批,总经费300万元,自此我校的教育部创新团队增加至5个,此外,2012年我校共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4项,资助率100%。在省内,地质系张兴亮教授和化材学院吴彪教授获得我省首次实施的科技创新团队资助。
  另一项重要的收获是,经过学校上下积极努力,2012年我校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全部获得基金资助,总经费1400万元,立项数和经费数为历年之最。
  我校的团队和基地建设继续积累新的增量,优势学科逐步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方向发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程度越来越高。
  四.是扎实推动科技成果产出工作
  本年度,我校共获得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励22项,总体获奖率达到73.3%。城环学院宋进喜教授主持完成的“基于河流健康的生态流量及其保障措施研究”、物理所杨文力教授主持完成的“量子可积系统及其相关问题研究”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在今年9月20日召开的陕西省科技创新大会上两项成果获得省上领导的颁奖表彰。至此我校连续五年在省科技奖励中年均获得一等奖2项,近五年获得省部级一等奖以上成果11项,覆盖我校地质、化学、化工、生命、物理、数学等理工科各学科。这些也为进一步向国家奖冲刺打下了基础。
  而在人才奖励方面,本年度也是收获丰硕。我校的李保国教授和耿国华教授获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我们在这里向他们表示祝贺。还有四位年轻的教师郭松涛、张志飞、郭崇峰和赵英永通过第九届陕西青年科技奖的评审,目前正在公示,我们也向他们表示祝贺。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在科学技术方面获得各种表彰和荣誉。
  另一方面,本年度我校高水平学术论文数量增长较快,SCI收录论文381篇,比上一年度增长24.1%;同时,SCI四区收录的论文所占比例较上年度减少4.4%,这些都表明我校高水平论文总数在增加,而质量也在同步提升,近年来科研政策在职称评审和科研奖励做出新的调整之后,其激励效应正在快速显现。
  五.是全面推进技术转移与服务地方工作
  今年,我校积极拓展与地方的合作领域和途径,深化产学研合作内容,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的能力:全年累计签订各类技术合同174项,到款4千余万元。我校与西安弘昭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签订“M40甲醇汽油清洁燃料技术的研究开发”合同,合同总额1000万元。我校与汉中市签订市校战略合作协议;与陕西省能源局签约共建支撑陕西能源化工产业发展服务平台;与天津市东丽区共建“西北大学天津研究院”等等。
  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我校已经基本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服务内容更加丰富,服务水平进一步增强,较好地发挥了我校作为陕西乃至于西部地区知识创新、社会服务的生力军、智囊团、人才库的重要作用。
  六.是努力提升学术氛围
  今年,我们以110周年校庆为契机,积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提升学校学术水平。
  在这次校庆学术活动中,我们特别策划开设了“杨钟健讲座”系列学术活动,“杨钟健讲座”以西北大学原校长,世界著名的地质学家,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杨钟健先生名字,以“倡导学术创新,传播学术思想,营造学术氛围”为宗旨,邀请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北京化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天伟、中国科学院院士钱逸泰、中科院院士张国伟、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孙来祥等一批中外知名科学家来校开坛讲学,激发师生的学术热情,推动学校科研工作发展。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校党委的正确领导是密不可分的,更是我校全体师生员工攻坚克难、努力拼搏的结果。虽然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存在着学科发展不均衡、科研队伍总量不足等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我校科研工作又好又快发展,要实现创建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目标,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回顾过去,成绩可喜,展望未来,重任在肩。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明确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提出科学发展,驱动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今年召开的全国、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对如何建立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提出明确要求;国家开始实施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则为我校提升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水平提供了又一次重大战略机遇,使我们更加有信心做好学校的科技工作,为建设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而倍加努力。
  二、明年的重点工作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核心思想就是把工作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上。在即将到来的2013年,我们将科学谋划,提前布局,抓住机遇,认真落实,在有限的科研资源的竞争中求得进一步的发展。我们明年的主要工作是: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我校科学研究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从体制和机制入手,逐步完善学校科研管理体系,创新管理方法,提升研究质量,促进学科交叉,实现学校科研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以科技创新为主线,以各学科协调发展为主导,持续坚持“基础性项目瞄准国家目标,发展型项目紧扣地方需求”的工作方针,组织策划2~3个具有标志性的国家级重大或重点项目,力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继续保持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建设项目、教育部创新团队建设取得新进展;3.立足我校现有优势学科,通过抓重点重大项目的研究进展,突出研究成果的质量意识,组织力量,形成有竞争实力的成果板块,加强成果集成,全力冲刺国家科学技术奖,力争有所突破。
  4.引导教师和科研人员积极探索协同创新思路和模式,凸现学校在校企合作的主导作用,力争在应用研究方面有一个长足进展,形成高校服务地方的新格局。
  最后衷心感谢一年来大家对学校科研工作的支持和帮助!
  谢谢!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西北大学工会网 版权所有 地址:西安市太白北路229号 电话:88302521 邮编:710069 您是第 位访客 | 进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