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工会
首页工会概况教代会政策法规规则制度工会文件社团协会活动剪影群众来信
师德建设
  师德建设 您现在所在位置: 首页 > 师德建设 > 正文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视阈下师德建设弘扬团队精神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编辑:    时间:[2013-06-08]
                               ——西北大学“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基础课教学团队”的启示
                                          西北大学工会理论研究组
     高校是思想、文化、科技资源的聚集地,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对于高校完成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意义重大。多年来,西北大学党委、行政和工会始终把师德建设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纳入整体工作规划,在全校范围内持续开展“讲师德、正师风、树师表、铸师魂”系列活动。尤其结合各院系、各学科的特点,积极探索高校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新途径,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基础课教学团队”在师德建设中弘扬团队精神,就是其中涌现出的典型。这个团队是教育部批准的首批国家级教学团队之一,他们在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陕西省师德标兵史启祯教授带领下,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弘扬团结合作、协力攻关、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提倡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团队成员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显著成效和积极影响,为高校的师德建设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启示之一,“每名教师都有一门看家课程”:队伍建设,青蓝相济
     高等学校要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诸多功能,师资队伍建设至为关键,已是人们不争的共识,也在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基础课教学团队中充分显露出来。近年来,他们通过外引内联,壮大师资队伍,实现了团队结构的优化。除把本学院无机、分析、有机三个学部的教师整合吸收进来之外,又先后从国外引进高级人才和选留优秀博士生、博士后10人,还吸纳了一批与该学科相关的兄弟院系的中青年优秀教师参与教学科研。该团队现有教授16名(其中博士生导师14名),副教授12名,讲师4名,形成了一个开放式的、科学合理的教学科研团队,并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1、“每名教师都有一门看家课程”,每位成员都站在本科教学第一线。史启祯教授虽年逾七旬,但精神不减,多年一直冲在教学前沿,坚持每学期为本科生开设专题讲座。团队中的另一位国家教学名师唐宗薰教授主讲的《中级无机化学》课,是学生最喜欢上的课程之一。在两位国家教学名师带动下,全体教授以三尺讲台为阵地,用良好的思想道德风范和深厚的专业造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级又一级青年学子,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师德”二字的真正内涵。2、倾力抓好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不断提高在教学质量方面的“战斗力”。目前已有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4本教材由高教出版及科学出版社出版,在国内产生了良好的影响。3、重视实验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团队组织编写实验教材、结合工业生产实际,充实实验内容,以其新、奇、特,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兴趣和科学实践能力。团队成员的不懈努力,终于结出了硕果,他们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和高校优秀骨干教师各1项,获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以该团队成员为主组成的物理无机化学重点实验室获得2006年“全国学习型先进班组”称号。2007年8月25日,《中国教育新闻网》在报道这个团队时有这样一段文字:“利用一门课程中的优秀团队,已经成为西北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基本做法。名家大师挂帅,辅以中年骨干教师,并以课程群建设作为教学建设的基本单元和载体,使得一大批青年教师如鱼得水。无机化学教研室一大批青年教师,在史启祯、唐宗薰两位国家级教学名师指导下,迅速成为业务骨干。”这段文字正是对这个团队真实的写照。
      启示之二,“两只翅膀都硬起来”:教学科研,相得益彰
      团队负责人史启祯教授经常告诫青年教师:如果没有较强的学术功底,很难讲出质量一流的课程。他还说,青年教师的科学研究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和风范,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这些改变都会影响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都会通过课堂教学这个管道和其他管道传递到学生那里去,使学生终身受益。在史启祯教授的倡导下,团队明确提出青年教师教学科研“两只翅膀都硬起来”。在这个理念指导下,团队的中青年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两条战线上奋力拼搏,施展才华,既是教学的骨干,也是科研的中坚。他们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项, “ 973”重大基础研究子课题1项,博士点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项目1项,教育部重点项目1项,获陕西省政府科技一等奖1项。团队每年在SCI源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一批应用性研究成果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团队中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有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人,省“三五人才工程”人选2人,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团队所跨学科均有省级重点学科,有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依托合成与天然功能分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形成了鲜明的科研特色。尤为可喜的是,一批青年教师利用科研优势和成果优势,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课堂,编进教材,应用于教学各个环节,有力地支持了教学水平的提升:1本通过科研成果转化的教材深受学生欢迎,在学界也得到良好反响;11个科研成果转化的实验被收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综合化学实验》等4本教材之中。青年教师积极走上讲台,使他们不断刷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产生思维的土壤经常保持肥沃;他们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一些新认识就产生于这种交流的一瞬间,教学对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也就显而易见。团队成员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良性循环,相得益彰,正在成长为一只展翅欲飞的“鲲鹏”。
       启示之三,“让学生从丰富的教学资源中受益”:教书育人,桃李满园
       西北大学学科门类齐全,教育教学资源丰富,仅以化学学科为例,现拥有众多“国字头”的教学科研平台: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教学名师,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合成与天然功能分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开展科研训练提供了强大的支撑条件。该团队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挖掘和发挥各种教学资源的积极作用,在探讨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为了引导学生阅读教学参考资料,增强学生专业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涉猎现代科技知识的能力,团队以双语参考书的形式组织翻译了牛津大学出版的9本教材,组织相关课程主讲教师编写与课程紧密相关的学科前沿资料进入网络,供学生阅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开展撰写“课程小论文”,帮助学生掌握查阅文献资料的本领和总结归纳问题的能力,从2005年至今先后有120篇由大一学生撰写的“课程小论文”在有关杂志发表。在该团队带动和启发下,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在校内率先进行了“本科核心课课程组建设”改革,把9门学科核心课和7门实验课全部纳入建设范围,建立了资金支持和奖励制度,按照国家精品课程的要求建设每一门课程。同时,学院制定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计划,要求每位教授都要为学生开展学科前沿和科研方法讲座;学院以各类实验室为依托,支持学生参与国家级、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以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院内设立了学生科研创新基金,抓深抓实实践教学以及成才与素质教育系列讲座等,推动人才培养工作上水平。
      启示之四,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作用:建章立制,党员带头
      基层党组织是高校改革发展的力量源泉,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保证,是凝聚人心、弘扬正气的战斗堡垒。近年来,该团队所在的党支部主动适应新形势和高校特点,创新思路,完善机制,改进方式,充分发挥党支部和党员在师德建设中的先进作用,凝聚人心,形成合力,促进发展。一是大力弘扬“终身学习”、“团队学习”理念,持续开展“讲学习、比贡献”活动,强调并要求成员关注国家政策、捕捉社会动态、把握科学前沿、凝炼研究方向、开展学术交流、创新思维观念、提高综合素质,组织成员静下心来,认真学习,主动进取,聚精会神搞钻研,一门心思谋发展,永葆思想型、钻研型、事业型学术团队的先进性。二是以身边优秀党员为榜样,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党支部开展了“向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师德标兵史启祯教授学习活动”,号召学习史教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增强团队群体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三是建立长效运行机制。根据党支部计划,学院每年拨出一定的经费购置书籍刊物、培训进修、外出交流等,定期选拔思想素质好、业务技能强的教师出国进修、交流访问、合作研究,切实提高团队成员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在考核激励机制方面,党支部研究制定了“以成果为标准、依质量来分配”的机制,对获得重大成果的教师给予较高的奖励,鼓励其再立新功,再创新高,在实际工作中互相监督,保证这一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促使团队成员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创造高层次的成果,推动教学和科研工作。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西北大学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基础课教学团队的老师们,以对待科学的勤奋严谨、对待教育的高度热忱,对待学生的真挚无私,感染和激励着一级又一级年轻学子,学生尊重老师,尊重知识,热爱专业,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勇于创新蔚然成风。2006年化学博士生班被评为全国优秀班集体,学生中获得陕西省“挑战杯”奖励4次,获准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立项10项,其中2项被评为优秀,是全校立项和获优秀最多的院系之一。该团队通过树立先进教育理念,遵守教育规律,推进教育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也促进了高校师德建设在内容、形式、方法和机制上的创新,探索出具有高校特点师德建设的新途径,丰富了高校师德建设的载体。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西北大学工会网 版权所有 地址:西安市太白北路229号 电话:88302521 邮编:710069 您是第 位访客 | 进入管理